远离大中城市、内生发展动力先天不足,又因钱江源头的特殊位置而有着更为苛刻的生态发展红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的开化,如何突破发展限制,实现活水长流?
日前,在浙报集团、潮新闻联合省委党校举行的“县计浙江对话县委书记”大型融媒体访谈活动中,开化县委书记夏盛民揭晓了这座山区县和生态城的发展密码。
从生态优势转变为“美丽经济”,到走向共同富裕,开化正积极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山区县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路径。
开化的县域形状犹如一片树叶,穿城而过的马金溪犹如叶脉在这片绿色的土地上徐徐展开,滋养着沿岸的乡镇。
最近,马金溪畔的音坑乡下淤未来乡村,一派秀美的秋日风光。一辆辆载着外地游客的大巴车开进村里,他们准备在当地的农家乐享用一顿地道的开化美食。
很难想象,2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环境脏乱差、生态严重破坏的小山村:河里采砂泛滥,河道一片狼藉,河滩成了垃圾填埋场。
2014年初,下淤村大力开展生态环境治理,以绿水青山为媒,推动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蝶变,通过发展水岸经济和民宿经济,打造了10余个滨河景观带,年均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000万元,创造了“百亩水岸胜过千亩良田”的下淤佳话。
走绿色发展之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下淤村的发展是开化持续释放生态优势的缩影。
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主要负责第一次来到开化,调研“源头保护”和“山海协作”等工作,就特别嘱托“一定要把钱江源头的生态环境保护好”。
多年来,开化从始至终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从“变‘种种砍砍’为‘走走看看’”,到关停200多家污染企业、否决化工及污染项目60余个,再到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开化如一道绵延百里的绿色长城,守护之江大地的勃勃生机。
“81.12%”“252平方公里”和“11”,是夏盛民用来概括如今开化生态的三个数据。“生态环境一直以来是开化的最大优势、最强底气。”夏盛民说,“81.12%”是开化当前的森林覆盖率,比全省平均高21.7个百分点;正在创建的钱江源国家公园的面积为252平方公里,大约是县域面积的九分之一;开化还是浙江首批11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于钱塘江源头的开化来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带来的影响更加深远。
目前,开化已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10个,打造了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乡镇、森林生态旅游主要景区(点),全县近2万人端起“生态碗”、吃上“旅游饭”,占全县总人口近一成。
夏盛民说,接下来,开化县将紧紧抓住钱江源国家公园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等重大机遇,持续拓宽生态价值转化通道,争创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努力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往玻璃杯中撒上一撮茶叶,倒入热水,热气升腾之间,一杯香气四溢的茶便泡好了……现场,夏盛民为访谈专家准备了开化最富名气的龙顶茶。
靠着好山好水的滋养,龙顶茶成了华埠镇金星村致富的“金叶子”。10多年来,村两委干部带头承包土地,逐步扩大龙顶茶种植培养面积。目前,全村有名茶基地1000多亩,茶农发展到300多户,98%以上的农户都种起了茶,仅名茶一项,每年就为全村带来700多万元收入。
多年来,开化一任接着一任抓,不断深化“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实践路径,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加快农业绿色发展步伐,做精做优乡村特色产业,努力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让乡村振兴向“新”提“质”。
长期以来,农业集约化程度不高、农民增收渠道不多等问题,一直是许多山区县的“通病”。开化对症下药开“处方”:创新构建了以“区域联盟+产业联盟”为主体框架的共富联盟,建立协作型“山海联盟”、互补型 “片区联盟”、帮带型“村级联盟”等,推动“扩中”“提低”高效落地。
开化的共富“朋友圈”还在逐步扩大。去年,当地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牵头联合浙江常山县,江西德兴市、婺源县、玉山县,安徽休宁县等地,共同签订“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365共富协作区框架协议。目前,得益于该协作区,绿茶金三角组委会、农产品交易平台等一批共建平台纷纷落地。
“在乡村振兴和强村富民的过程中,靠外力、靠输血肯定是不长久的,最重要的还是激发乡村内生动能。”夏盛民说。其中,农创客、乡创客等群体,便是乡村振兴之路上的重要主体。
“茶二代”汪洋令夏盛民印象尤为深刻。行垄之间,满山翠绿,绵延铺展……氤氲茶香里是这位年轻人的创业史,也是助力一方茶农实现共富的探索。
2019年,汪洋放弃了大城市的高薪工作回到开化,接手浙江云翠茶业发展有限公司。近年来,他创新开发了全省首批智慧茶园管理体系,还打造“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合作社+基地+销售+培训研学+旅游+出口茶”的融合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如今,他所经营的茶园亩均效益1.5万元以上,间接带动了近2000人就业增收。
“‘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既体现了‘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的深刻内涵,也反映了‘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的深层次逻辑,为跨省交界、生态山区、人口流出型的欠发达山区县域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夏盛民说。
从生态优势塑造到产业振兴,再到共同富裕,开化县为山区共同富裕先行实践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在夏盛民看来,对照新形势新要求,开化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尚有不少提升空间,主要体现在新兴起的产业、未来产业培育,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
有机硅产业是开化链条最长、公司数最多的产业。走进浙江开化合成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正辛基三乙氧基硅烷的生产线正高速运转。“这款产品今年5月刚投产,就有4家企业订购,最远出口到日本。”开化合成总经理助理胡家啟说。
据介绍,过去,部分特种有机硅产品长期依赖进口,成“卡脖子”难题。该产品的成功投产扭转了这一局面,有效促进了有机硅上下游产业链的持续发展。
开化有机硅产业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已成为当地的经济增长极。开化科创中心主任周建说,未来,开化将建成新材料新装备产业园,延伸和壮大有机硅产业链,预计可吸纳5000人就业。
从加快推动低空经济、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落子布局,到推进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和阿里巴巴助力共富专项行动,再到聚力推进基层智治改革,常态化开展“清淤见底”……共富路上,开化的改革正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身处浙江高水平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版图中,县域发展不仅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在开化桐村镇门村村的“幸福公社”,每到饭点,就会传出一阵阵爽朗的笑声。和村里很多老人一样,73岁的村民罗和平每天一早就来到“幸福公社”,白天到隔壁的共富工坊做来料加工,饭点便来到一楼“共享食堂”吃饭。“生活很方便,每个月还有不错的收入,生活过得很踏实。”罗和平说。近年来,该村村干部群众因地制宜将旅游、农业、文化等深层次地融合,打造出了“村美、人和、共富”的新风景。
老房子改成了国际艺术空间,成为行为艺术等的“展示窗口”;石头房改成了玻璃房,成了艺术馆,吸引知名的艺术家在这里创作;南孔书屋、非遗展示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和公共文化空间“遍地开花”…… 下淤村则通过开展“修旧如旧”等七类微改造,将浓厚的艺术文化渊源注入其中,让村庄重新焕发生机。
穿过连绵的群山和苍翠的林木,倾听钱塘江源头的江水滔滔,这座山区县的发展路径逐渐清晰,一幅景色美、产业旺、百姓富的美好图景正照入现实。
当下的开化依托生态优势,全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生态农业,能级不断跃升、靓度不断彰显,真正的完成了生态惠民、生态富民,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在这个过程中,改革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未来要行稳致远也离不开全面深化改革的支撑。特别是通过营商环境改革,持续提升政务服务能力,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形成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协同的良性互动,推动山区县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中实现“弯道超车”。
展望未来,开化要打造现代化国家公园城市,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山区县样板,必须紧紧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金钥匙”,才能真正打开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天地”。
来源:潮新闻 记者 黄慧仙 徐雪纯 王坚颖 傅晓彬 王夷 朱紫绮 杨珂 刘方 开化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