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0月,我国有机硅材料行业仍保持快速的发展势头。由于有机硅材料具备耐高低温、防潮、绝缘、耐气候老化、生理惰性等优异性能,使得有机硅材料在当今人类社会中,与国民经济的所有的领域息息相关,大范围的使用在纺织、电子电器、石油、化工、轻工、建筑、冶金、机械、军工、办公设备、交通运输、医药、食品加工和日用化工等领域,对高科技和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有机硅材料自美国道康宁公司首先实现工业化以来,历经半个世纪仍然发展迅速,新品种、新用途不断得到开发,成为一个技术密集、在国计民生中占有主体地位的新型产业。得益于国民经济与制造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我国有机硅产业的应用领域亦日趋广泛,用量不断增加。
有机硅产业的特点是集中的单体生产和分散的产品加工,由于单体生产具备极高的技术壁垒,使得衡量有机硅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即为单体生产水平。制备硅油、硅橡胶、硅树脂以及硅烷偶联剂的原料主要是甲基氯硅烷、苯基氯硅烷等有机硅单体,其中甲基氯硅烷的用量占整个单体总量的90%以上。
我国有机硅工业经过20年尤其是“十五”期间的自主开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无论是甲基氯硅烷单体的生产规模,还是有机硅产品的应用技术,都有长足的进步。目前已形成星新材料、新安股份、吉林化工3家有机硅单体规模生产企业,年产能达27万吨左右,但其中吉林化工的开工率不足40%,因此国内真正具有规模生产能力的主要是新安股份和星新材料。同时我国有机硅下游的深加工及其应用,也正在形成一批以高温胶、液体硅橡胶、纺织助剂、硅烷偶联剂等有特色的企业和产业群。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有机硅工业的技术水平与国外的差距正在缩小:国外甲基氯硅烷单体生产装置规模较大(一般为10万吨/年以上),最大的单体单套装置达到了20万吨/年,而且自动化水平高,大型流化床连续开车周期能够达到100天以上;二甲选择性较高,国外先进有机硅单体生产商的二甲选择性一般在90%以上,并注重节能及产品的综合利用。目前国内有机硅企业的二甲选择性已经提高到了82%以上,新安股份在06年已可以稳定到85%以上,与国外先进的技术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而且国内的有机硅单体规模发展迅速,同国外的差距缩小,1999年星新材料投入运行的装置仅为2万吨/年,今年下半年将投产的单体装置已达到了10万吨/年,新安股份的单体装置产能也已超过5万吨/年,并计划在2007年中新建10万吨/年的单体装置。
在有机硅的主要的组成原材料硅粉以及液氯、甲醇上,我国亦具备极其重大的成本和资源优势。我国是全球主要的金属硅产地,2000年以来,每年的工业硅产量都超过40万吨以上,约占世界工业硅总产量三分之一。而国内液氯、甲醇亦是产能充沛,价格稳定。同时新安股份还使用了自身开发的“有机硅-草甘膦”联产技术,实现氯资源的循环。
近5年来全球有机硅材料需求的平均增长率在10%以上,而中国近5年聚硅氧烷的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长率更是超到了30%,成为全世界增长最快的市场,预计2010年前我国的聚硅氧烷需求仍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到2010年国内需求量将达54万吨以上,超过美国变成全球上最大的生产和消费国。然而,由于我国产能的滞后,目前我国有机硅产品的自给率仍只有三分之一左右。
由于看好中国的巨大市场,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建厂,进行本土化开发,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和针对中国市场的需求开发产品,以强化市场地位、优化资源配置,使得国内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但由于有机硅装置建设期一般在1年半以上,因此外资项目投产不会早于2008年,甚至有可能推迟至2010年之后。按照年需求量开始上涨20%计算,未来2年内国内产能仍不能够满足需求的迅速增加。2008年以后,若蓝星/罗地亚天津20万吨/年项目、道康宁和瓦克合作建设的40万吨/年等项目陆续顺利投产,按需求年均增长20%计算,2010年我国有机硅单体的产需才将逐步实现平衡。除了星新材料及新安股份外,近年国内也有一些别的企业正在进入这个行业,但由于单体的技术壁垒很高,这一些企业的新装置试车均未能成功。
由于需求旺盛,加之2005年9月29日商务部对原产于日本、美国、英国和德国的进口初级形态二甲基环体硅氧烷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等因素,06年有机硅单体价格坚挺。
此外,除单体生产是有机硅行业的主要技术壁垒之外,下游市场由于应用面极广,用户分散,决定了有机硅下游的技术服务性非常强,创造需求的模式也形成了技术应用壁垒。目前有机硅产品已有1万多个品种,实际供应的也有约5000种,国外各大公司对下游开发很看重,大力开展应用研究,提升产品各项性能指标,不断开发新品种,拓宽应用领域,使用户得到满足需求。道康宁公司每年有上百种新产品投放市场,同时淘汰一批老品种,其销售额中有20%以上来自新产品。目前国内有机硅产品只有500多种,且以中低档为主,中高档产品主要依赖进口,因此下游深加工的发展空间很大。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和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新闻跟帖管理员反映。
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全部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线、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是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